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近百年来,它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康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这些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修,必须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着一个人能否把拳技发挥好,更特别是能否“拳练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坚持,不论冬日寒冷还是夏日酷热,只要终年不辍地勤于实践,便能自然获得终生的益处。
是否能够坚持终年不辍地学习这门武术,这便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磨砺与考验,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及思想修养息息相关。
凡涉及武德、武风心性涵养,都属于内功修炼。这就是“練劍練人”、“劍練一生”的道理,即通过长期学习太極經時的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等具体要求逐渐磨砺出日常處事從容不迫不急躁養成誠待仁愛毅治技心胸寬廣富有涵養等良好習慣,以至於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經常保持平衡與坦荡長樂。所有這些內功無疑也要百炼成鋼,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常言道:“練劍容易煉人難。”所以對於「練劍煉人」、「劍練一生」的道理切不可輕易視之。(注:練煉二字有著不同含義)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著作就曾指出調攝精神对于增進體質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太極拳歷來非常強調心靜氣順精神贯注,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勢歌》中說:“靜中觸動動犹靜”,“氣遍身上躯不稍滞”,“刻刻留心腰間腹內松靜氣腾然”。再如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條目:“曰心静曰身靈曰气敛曰整曰聚。”其中心静气敛神聚,都與以上所引《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句相合。
總而言之,其調攝精神乃為使人保持恬愉寧靜生活減少壞運刺激防止七情傷身以增進健康達延年益壽目的。而且透過實踐太極各種動作,使得忙碌生活中的求穩定器官興奮點轉移大腦皮層興奮點減少壞刺激自得充分休息時機增加免疫力抵抗邪惡侵袭終究達到長久安全。此即為「每朝操其善,一日勿忘其遠」三字訣中的「遠」也,即望乎久遠未央永續存活之謂也。在此基礎上,又深化了對於自身生命價值觀的一個新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解了如何將生命活得更美好更多元化。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一次次沉淀下來的心血汗水,每一次選擇每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都是一段段生命旅程上的積累與探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領悟到當初提出的那句話:「打坐不是坐在椅子上的問題,而是在座椅上打坐。」同樣,這裡講的是通過實踐訓鍊自己的方法去解讀生活本質,用最簡單直接的手法去表達最深厚複雜的情感境界,用最基本直觀的事物去描述最抽象哲思深奧的人文關懷,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傳達給大家的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