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其生平事迹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紧密相连。胡惟庸出生于明朝濠州(今属安徽省定远县),具体日期不详。他在朱元璋起兵时起家,为开国功臣之一。在其仕途中,胡惟庸曾任丞相,并一度权倾朝野,但他日益骄横的行为和对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他的倒台。
早年,胡惟庸因其忠诚而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洪武三年,他被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而到了洪武六年,他因李善长的推荐成为右丞相,再次晋升至左丞相,是为百官之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甚至私下处理奏章,对己有利者上报,对己不利者则匿而不报。
然而,由于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和恐慌。吴伯宗几乎因此遭到重大灾难,而大将军徐达对他亦有所不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胡惟庸还诬陷徐达,并试图谋害他。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人,以图反叛。
但正是这些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即他的儿子在市中车毁马跌死亡后,他竟然杀死挽车的人,这使得朱元璋愤怒至极。他被捕并迅速审判,在“枉法诬贤”、“蠹害”等罪名下被处死。这一起事件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株连三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官员和功臣。
此事件也标志着宰相制度在明朝正式废除,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使皇帝拥有无可争议的最高权力。此外,该案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案件之一,与其他几桩案件共同构成了明初政治斗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