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元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滑寿的字是伯仁,而他晚年号称樱宁生。他的祖籍在河南省襄城,但他的祖父时期迁移到了江苏省的仪真地区。
最初,滑寿学习的是儒学,并擅长诗文创作。在那段时间里,他遇到了名医王居中的客人,在仪真与他一起学习医学。滑寿对古代医书《素问》、《难经》等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但他也发现《素问》中存在一些错误,因此,他根据脏腑、经络、脉候、病能等方面,将这些内容分类编纂成《读素问钞》,共计三卷。此外,他还撰写了《难经本义》的两卷,以订正误解并阐述其含义。
之后,滑寿又向东平高洞阳学习针法,掌握了其技术。他将《素问》和《灵枢》的经穴专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将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并列讨论,并撰写了三卷的《十四经发挥》,阐明它们的名称和训义。
在内科治疗方面,滑寿多次参考李东垣的方法。他既精通于诊断,也善于制定方剂,对治愈复杂疾病尤为出色。他曾说“医莫先于脉”,因此撰写了一部关于诊断的小册子——《诊家枢要》,总结了29种不同的脉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他还有许多治疗案例,被收录进朱右所著的关于樱宁生的传记中。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还有其他几部著作,如《伤寒例钞》(也有可能被称为《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以及一部名为“医韵”的作品,以及一篇关于痔疮和痿弱症状的小说。但这些作品都已经散失无存。
后世,有人绘制了一系列名为“明堂图”的四幅画作,这些画作署名是由滑寿所绘。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的生涯结束是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当时他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