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清风明月的时代,元代著名的医学家滑寿,以字称伯仁,晚年号樱宁生。他的祖籍是河南省襄城,但由于家族迁移,他成长于江苏仪真。当时,他初习儒术,并且擅长诗文创作。在那座被山水环绕的小镇上,名医王居中暂居,他便师从王氏学习医学,不仅精读了《素问》、《难经》,而且深刻理解其中的奥义。他发现《素问》中存在许多错误和简略之处,因此他根据脏腑、经络、脉候、病能等方面,将其分类并集结为《读素问钞》三卷。此外,他还撰写了《难经本义》二卷,对这些古老文献进行了订正和阐释。
后来,滑寿又向东平高洞阳学习针灸技术,一举掌握了这一复杂艺术。他将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结合起来,并撰写了一部重要作品——《十四经发挥》三卷。这部作品详尽地解释了各种穴位及其用途。他的内科治疗方法多取自李东垣的理论,而他诊断疾病则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并精通制药技艺。在他的治愈沉疴痼疾的过程中,有一句话总是挂在嘴边:“医莫先于脉。”基于这点,他又撰写了一篇重要文章——《诊家枢要》,详细记录了29种不同的脉象以及如何辨识。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著作,如《伤寒例钞》(或称为《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医韵》、《痔痿篇》,但这些作品随时间流逝而失传。然而,《明堂图》的四幅画作,由滑寿亲笔题词,是对他学术贡献的一个见证。而当洪武年间(1368-1398年),滑寿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当时已是七十余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