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的后裔。他的祖父元谊在北宋宣和年间官任忻州神武军使,定居于秀容。元好问出生于七月,过继叔父元格。在七岁时,他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有着“神童”的称号。当他十四岁时,他开始学习文学,并在六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他考取了进士,但并没有接受选职机会,而是中了博学宏词科,被授予儒林郎的官职,并充当国史院的编修工作。在其仕途中,他担任过镇平、南阳、内乡县令等职务。
八年后的秋天,他受命入京,当上了尚书省掾、左司都事,之后转为员外郎。他在金朝灭亡后,没有继续仕途,而是以著述来纪念历史。他收集了大量金朝君臣留下的文献资料,为《金史》的编纂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此外,他还著有《中州集》十卷,以及附录的《中州乐府》,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保存下来的金代诗词佳作。
随着年龄增长,元好问越发深入地研究历史和文学,最终撰写了一部名为《壬辰杂编》的巨著,这部作品虽然失传,但他的其他作品如《金史》中的很多部分依然流传至今。他的诗文史学综合能力非常强,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
除了诗文以外,元好问还是一位颇具创新的散曲作者,其散曲虽然数量有限,但影响力极大。他对前人的作品进行改良,不断创新,以此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包括四十卷的《遗山文集》、《续夷坚志》四卷以及五卷的《新乐府》等。这些作品被后世广泛传诵,其中尤以诗歌最负盛名,其“丧乱诗”尤为人们所赞赏。而且,由于其独特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使得他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界的一位顶尖人物之一,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