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清风徐来、春草初绽的日子里,我想象着元代的一位名医滑寿,他的字是伯仁,晚年号称樱宁生。他的祖籍是在河南省襄城,但因为家族迁移,他的祖父时期居住在今天江苏省仪真。
滑寿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同时他也展现出了对诗词的热爱。在京口有名的医生王居中客居于仪真期间,滑寿不仅师从王居中学习医学,而且精读了《素问》、《难经》等古代医学著作,对这些书深有所悟。他发现《素问》中的许多地方存在错误和简略,所以他根据脏腑、经络、脉候、病因、摄生、论治、色脉、针刺、中药材和阴阳等十二个方面进行分类,并编撰成《读素问钞》,共三卷。此外,他还撰写了《难经本义》,纠正了错误并解释了其中的含义。
后来,滑寿又去东平高洞阳学到了针灸技术,并将其掌握得很扎实。他结合《素问》和《灵枢》的经穴知识,将督脉和任脉与十二条主要经络并列起来,最终完成了三卷的小册子——《十四经发挥》,详细解释每一处穴位。
在内科治疗上,滑寿多采用李东垣的心法。他的诊断能力强而且对用药非常审慎,可以治愈各种顽固和长期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医术之先于脉”,因此他撰写了一篇名为《诊家枢要》的文章,其中列出了29种不同的脉象,并对它们进行了解析。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他的治疗经验被收入朱右先生编著的 《樱宁生传》 中。而一些其他著作,如 《伤寒例钞》(或称为 《伤寒论钞》),以及 《本草发挥》(一卷)、 《脉诀》(一卷)及 医韵 和 痔痿篇 等,都已经失传无存。但据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他逝世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