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陈受宜,记者感到意外。她的短发和一袭格子连衣裙,让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一般人印象中的80岁老人迥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她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9年加入中科院遗传所(现名),历任副所长、所长。在六十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里,陈受宜获得了丰富荣誉: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她还入选全球动植物高被引科学家三次。
陈受宜父亲是著名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陈世骧,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授予“院士”称号。母亲谢蕴贞也是一位教育者,对她影响深远。父母的爱国教育始终铭记在心:“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此理指导着她在美国访学期间谨慎工作,也让她成为研究员时对学生传递爱国奉献。
实事求是成就辉煌,在“七五”计划和“863”规划期间,她参与实施并以公平合理分配课题经费著称。她将这一原则传承给学生们,课题组无慵懒松散,只有勤奋求实。在她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融入科研氛围,在感兴趣方向勇往直前。
作为常务副所长时期,她坚持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搞特殊化,这一品质得到了完美诠释。而父亲的一句话,“权力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成为了她的生活准则。当时遗传所缺乏基因组研究人才基础设备,她推行新兴领域的人才引进策略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合作,是唯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者之一。
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陈受宜以严谨认真攻坚克难之姿,以公私分明平等相待之道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在父亲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两套不同信封邮票,用私人信封回复民众来信;父亲对于妻子的晋升职称问题,即使自我牺牲也保持大局观念。此外,在担任研究所所长期间,从未争取个人福利,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把这些福利给予他人。
每天骑40多年的自行车上下班,是对自己的简单要求,不占公家的便益,是对家族风范的一种继承。这份平等的态度源自父亲的话语:“人生而平等,不管坐到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种态度一直伴随着她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如今虽已八旬高龄仍不忘初心,为科学探索而努力至今。“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要瞄准科学上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潜下心来攻克难关,为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