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皮肤科研究所,朱祥坤致力于为元素测定“基因”,这一工作正成为社会的新焦点。通过对石头中不同元素的同位素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它们的来源、形成时间和过程。每年不断地进行这些测量,是朱祥坤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的一部分工作。当被问及这些工作有什么用时,他会平静地回答:“我不知道。”然而,这些看似无用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朱祥坤与同位素之间的联系起始于他仰望星空的情景。在1998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火星陨石中的证据可能暗示着生命迹象。这促使了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组成立。随后,他加入了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实验小组,他们开始研究与生命活动相关的金属稳定同位素,如铁。
回国后,朱祥坤继续他的“脚踏实地”的地球科学研究。他带领团队远赴南太平洋采样,并追踪有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问题。在一次野外工作中,他们发现铬铁矿所在的一个深坑里的石块,这些样品重得无法背运,但他们知道这是宝贵的资料。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项新的数据发布将更新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其中包含了基于朱祥坔20多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分析结果获得的大量数据。这让他对基础研究更加坚信:“我们地球科学做矿、做环境,都离不开包括同位素在内的一些理论框架。”
近年来,朱祥 坩 的团队以创新精神,不畏惧提出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他们率先建立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并研制出了多种标准物质数据质量监控标准。此外,他们还构筑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参照系,为复杂矿床成因提供了解释,同时为国家需求贡献力量。
对于基础研究所谓“无用之大用”,朱祥 坩 的理解是,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当国家有需求时才能贡献力量。他曾两次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接下来二十余载里,他主持六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两个创新群体计划,有助于他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提取古海水地球化学信息并发现中元古代氧化事件等。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朱祥 坩 和他的团队正在改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及其历史。而他的故事,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名优秀科研人员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基础研究之重要性。(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