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李德仁院士反复强调科研需师生接力勇闯科技前沿房县教育科研网深刻体会其言论的重要性

0

李德仁院士:科研需师生接力,勇闯科技前沿,他的成就与两位导师的影响紧密相连。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对他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在接受采访时,李德仁谈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对人才培养的看法。

回顾他的学术生涯,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学习测绘,并于1963年毕业后开始工作直至1978年政策放宽后再次读研。198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前往德国深造,在一年内完成了博士论文,这项研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长期以来世界测量学难题。他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李德仁方法”,一项革新性的选权迭代法。

对于自己的成就,李德仁并不讳言其依赖于天赋和勤奋,但他更倾向于强调自己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经历。这两个角色为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重大影响。一位是他的硕士导师王之卓,一位是他的博士导师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级专家,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也教会我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道。

王之卓不仅免试录取了李德仁为研究生,还让他前往德国深造,而阿克曼则赏识并支持了李德仁迅速完成博士论文并返回国内工作。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王之卓曾说过:“我们要在向深部发展的同时,让各个领域交叉融合。” 而阿克曼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技术细节,并将他们置于技术前沿工作中。

除了尊重和支持学生,李德仁从两位导师身上还学会了一种精神,即不断创新,不断接力。在指导下属时,他总是把最困难的问题交给他们,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推进,而不是停留在原地。而对于已有的人才,他总是在寻找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潜能,“科学研究就是一种接力的运动,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为止,81岁的李德仁已经培养出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教授或领导层人员。对于这些人的成就,他感到非常骄傲,因为它们证明了他所传承下的价值观——团结合作,就像磁铁一样,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孙明源)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