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的深处,朱祥坤如一位探险家,用他的元素周期表之眼,去揭开地球历史的神秘面纱。每一次对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基因”,都是他追寻源远流长的故事的一部分。从星辰大海到脚踏实地,他与同位素结缘,从未间断。
朱祥坤曾经在仰望星空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比的向往,那是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火苗,在1998年的《科学》上点燃了他的热情。那时,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还停留在一些非金属元素上,如碳、氮、氧、硫等。2000年前后,当世界上的几支实验小组开始接触金属稳定同位素时,朱祥坤作为英国牛津大学的小组成员之一,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铁元素成为了他们研究的焦点。
回国后,朱祥坤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将“脚踏实地”的工作带入了地质科学领域。他坚持不懈,用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野外工作中,他就像侦探一样,不仅要有预设,还要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室验证,最终得到新结论。虽然辛苦,但他心中充满期待,每次完成一个项目,都像是赶上了宝贵的人生旅程。
20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宣布更新铅元素标准原子量,这项成果正是基于朱祥坤多年的基础研究。这让他更加坚信基础研究对于其他领域和方向至关重要:“我们地球科学做矿、做环境,都离不开包括同位素在内的一些理论框架。”
近年来,朱祥坔及团队以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为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在全球首个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部分溶解法成功建立之后,他们发现了中元古代的一次氧化事件,这一发现推翻了传统认识,是对地球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直是他的支持力量,使他能够潜心研究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在甘晓采访时,他提到那两个项目被批准拿到了,是他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桶金”。这些基金项目为他带来了更多机会,让他能独立进行科研,并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