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舞台上,朱祥坤以教师教育科研为己任,用“基因测序”般的精准探究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奥秘。他的工作就像是一场长达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每一块石头都藏着它的家族秘密,他通过对元素同位素的分析,就能揭开它们形成时间、来源和过程的大幕。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一名研究员,朱祥坤曾经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追逐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确幸。在他看来,无论是碳、氮、氧还是硫,这些非金属元素都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而铁则是被生物利用后其“基因”的变革象征。
回国后,朱祥坤继续深入于地质科学领域,为实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承诺不懈努力。他如同侦探一般,在野外采集样本,然后回到实验室中进行测量和验证,以倒推出新的结论。尽管这条道路充满了辛酸,但每一次成功,都让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近年来的工作成果证明了他的坚持: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更新铅元素标准原子量,这项改变将影响全球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而这些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则来自于20多年前由朱祥坤等人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所做的分析。这次更新,让他的无数年来持续不断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回报。
在创新精神驱动下,朱祥坤及其团队不仅建立了高精度分析技术,还研制出了多种同位素标准物质,并构筑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参照系。这一切都为矿床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对复杂矿床成因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为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对于基础研究带来的无形价值,朱祥坤有着深刻认识,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当国家需求增长时,我们才能贡献力量。通过坚守,他终于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从拿下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始,一直到成为全球首个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部分溶解法之手,如今已是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界领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