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介:我(1921~2015),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我1921年12月15日生于福建莆田。1943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岭南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随任博士后研究员。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化学学报》副主编、主编。1986年被选为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合会理事。
早期研究甾体化学合成和中草药成分分离鉴定。我60年代后,曾从事硼氢高能燃料研究,创建有机氟化学实验室。在氟油研制方面,为国家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我还开发了一种抑制铬雾剂,为电镀行业提供了防止铬害的途径。
在氟材料领域,我研制了全氟碳代血液,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占据先进地位。在亚磺化脱卤反应方面发现了新的反应方法,这一发现对广泛的新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因此在法国巴黎获得莫伊桑奖章,是对我在氟化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认可。
我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国家发明三等奖。我是中国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美国及回国初期,从事甾体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并通过构型相互关联的方法测定植物甾醇C24的绝对构型。此后,我转向有机硼、高能燃料与含氟材料研究,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并创建了包括含氟表面活性剂、铬雾及全氯代血液等民用产品,为发展含氟能源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的治学严谨,对待学生如同亲子一般,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我担任《chemistry_ China》的编辑,也创办了全英文版《China Chemistry》,提升了国内外对于我们的专业影响力。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加强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是推动全球化合作的一份子。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获得荣誉称号,如何梁何利基金奖以及陈嘉庚纪念基金会设立之“陈嘉庚纪念基金金质奖”。特别是在1986年的法兰西共和国举行百周年庆典时,因其对无机元素 氦 的贡献,被授予莫伊桑勋章,以此来表彰他在无机元素 氦 的发现100周年的功绩。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总是乐观前行,用他的智慧去改变世界。而到了2011年,他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黄维垣环保科技大赛”,这是为了纪念他毕生的努力以及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变革。而2015年11月17日,上午9:38分,在美国逝世,当时享壽94岁,但他的精神将永存人类心灵中,不断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其他任何领域都一样。这就是关于我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一段历史上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传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