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车兰玉,那位在1928年出生的豫剧武旦演员,她的故事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戏曲。她的生平与河南省郑州市紧密相连,从11岁时参加太乙班学艺开始,师承周海水和贾锁,成为了豫剧界的一颗璀璨明星。在四十年代,她就已名声大噪,在洛阳、西安、铜川、卢氏以及河北省肥乡豫剧团都有过演出。她曾经是初工武旦、武生,后来转变为青衣、须生的角色。
她最著名的代表剧目包括《大战十一国》中饰演钟离春、《黄鹤楼》中饰周瑜、《破天门》中饰穆桂英、《樊梨花征酉》中饰樊梨花、《桃花庵》中饰窦氏,以及《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角色。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深受观众喜爱。
在豫剧史上,“豫剧十八兰”是指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由“须生泰斗”周海水在郑州北郊杜岭村关帝庙办的一个科班——太乙班培养出的女学员们。这批学员以“兰”字排名,其中包括车兰玉,她们无论到哪里表演,都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高台演出,即使人山人海,有清末老秀才牛士孔也被他们精彩绝伦的表演所打动,他写了一首诗赞美这群女伶:“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面”,其中提到了毛兰花和王兰琴,这两位女伶尤其受到赞誉。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名字逐渐响遍了整个中原地区,但也有变化和争议,有时候会有不同的说法或者排列顺序。不过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当人们回顾豫剧历史时,他们普遍认同以下18位艺人的名字: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高丽仙子、“小燕子”,王蘭琴、“小鳳凰”,刘蘭玉、“小娟娟”,汪蘭巧、“小芳芳”,周蘭鳳、“小麗麗”。车蘭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她的卓越才能成为了一代 象征性的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她用生命去诠释这一职业,用心去感染每一个观众,让她的存在成为永恒的地标。而现在,当我们想起她,我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艺术气息的时代,一场完整而又精彩纷呈的人生戏码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