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新技术在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水污染治理的秘密。我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20多年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仅是一次突破,更是一次跨学科探索。我的研究背景包括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
早年,我注意到了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引起的污水排放量增加。我发现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且可能造成更大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我灵光一闪地提出将微生物应用于环境保护。一种细菌可以在适当条件下繁殖数十亿个,这让我相信,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的跨学科背景帮助我理解并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包括“硝反硝”反应,即微生物以氨氮为电子供体、硝氮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是我无意间发现并命名的现象,它后来被广泛认可为厌氧氨氧化反应。我提出了电子计量理论,并通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最终解决了一项120余年未有之谜,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从未退缩。在外界质疑声中,我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将理论转变为实用技术,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我认为创新链条至关重要,涵盖科学理论创新到产业化应用,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我曾挂职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当时我们推广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让贵州85个县市区都见证了这一变化。此外,在西部地区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为西部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后,在威宁草海项目中,我们成功实施综合治理方案,使得这片高原湖泊再次呈现出碧波荡漾之景。这一切都是对绿色发展的一种践行,是使命光荣而责任重大的事业。(张楠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