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沸腾的国学热
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是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和戏剧家的代表人物。尽管生卒年份不详,但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汤式曾担任县吏,但未能满足于仕途中的地位,因此他选择了流浪江湖。在明朝,他虽然没有官职,却获得了明成祖朱棣的宠遇,并多次得到恩赏。
他的作品以曲录史著称,其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朝代更迭与百姓疾苦,更总结历史、感叹人生。他通过散曲体裁表达悼念之情,为悼亡散曲开创先河。汤式是现存最多且题材最广泛的由元至明时期的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技巧圆熟,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
其作品《笔花集》至今仍有传世钞本,不过因年代久远,有些缺失残缺。而除了《笔花集》,他的其他作品如杂剧《瑞仙亭》、《娇红记》等均已佚失,只有少量散曲保存在《雍熙乐府》、《盛世新声》、《彩笔情词》等集中。目前共存有套数68首,小令170首,以及一首残曲。
汤式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是因为他的散曲既工巧又雅俗相宜。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善用顶真、叠字、嵌字、重句、短柱和叠韵等技巧,使得他的音乐旋律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他还常将典故融入歌词中,以此展现出一种“俗中求雅”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对后来的明代戏剧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对于汤式而言,最为显著的是其继承并发展元代后期散曲文学特有的自然通俗文体特征,同时在技巧运用上给予新一代戏剧家以启示。这使得他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人物,在现代看来,可谓是“殿军”;同时,也是开启新时代戏剧舞台上的“揭幕人”。
尽管汤式没有像周德清或张可久那样从理论与实践上大力推动词意化改良元杂剧,但他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对南派戲劇發展尤其於梁辰鱼與沈碌所領導「香倉體」風格產生影響,而他的艳丽浓纶风格也为後來戲劇界帶來了一股新的風潮。此外,由於個別作品豪放本色及參用的豪麗氣息,使得湯詩不僅保持傳統亦顯現獨立精神,這種藝術創作風格為後世留下豐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