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探索开放的美国学府在自然中的魅力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北京大学,他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学界的第一人。
1923年夏,16岁的邓广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启蒙教育,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他最终选择了史学道路,这与当时风靡那个时代的疑古运动是分不开的。
1931年,邓广铭考入北大,并从此步入史学之门。在北大求学期间,他遇到了对他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一位是胡适,一位是傅斯年。胡适和傅斯年的指导,对他的治学方法和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6年,邓广铭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陈龙川传》,这部作品为他奠定了以后的研究基础。在《怀念我的恩师傅斯年先生》一文中,他回忆说,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前辈 学者是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而在他们三位之中,对于我的栽培、陶冶,付出了更多的心力的,则是傅斯年先生。
在后来的十几年里,由于国家战乱等因素,不断地搬迁校园,但无论是在昆明还是重庆或其他地方,都没有阻止过邓广铭继续进行自己的历史研究工作。他主编《读书通讯》,撰写多部关于宋代人物传记和志考正等著作,其中包括《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岳飞》等,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在其回国之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1946年的春天,当 胡适到任之后,将要离开北京的时候,又一次让全体教职工感到忧愤不安。但即使如此,也没有阻挡住如同“开创者”一样的人物再次回到位于紫禁城旁边那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大礼堂——北大讲台上。这场转变标志着一个新的篇章开始,那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挑战的时候期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