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良,男,京剧武生。父亲马宝山是京剧名家。自幼随父亲学艺,13岁开始登台演出,16岁参加北京春秋京剧团,18岁来到天津建华京剧团。来津后拜陈云祥为师,并向刘汉臣等名家学习。参加建华京剧团后,他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武松》、《挑滑车》、《英雄义》、《十八罗汉收大鹏》、《伐子都》等,与杨荣环、孟宪荣等合作演出了《农奴》、《赤道战鼓》、《雪岭苍松》、《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
其中,以《农奴》参加第一届全国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他在1970年调入《红灯记》的编排组中工作,在天津市的多个著名戏曲团队担任主要演员。在1977年的新编现代京剧《骄杨颂》的首次公演中,他塑造了一个领导者的艺术形象,这在当时的天津戏曲舞台上是首次尝试。
恢复传统戏曲表演之后,他在1980年代初期与赵慧秋、王则昭合作上 演了 《红鬃烈马》,并与李主持人共同完成了 《三休三请樊梨花》的表 演。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赞誉。在他学艺过程中,他还曾拜曹艺斌为师,并成功地将其所学融入到自己的表 现中,如同斩经堂这部作品一样得到业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除了扎实的武技基础之外,马少良在人物刻画方面尤其突出。他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高难度技巧,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此外,他也注重技术与情感结合,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使他的每一场表现在观众心中的印象深刻。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逼上梁山》,以及其他如 《伐子都》,还有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如 《战冀州》,以及其他充满动作和战斗场面的如挑滑车,以及古典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大型史诗片曹营十二年、古城会、万水千山等。此类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精湛的手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忠诚弘扬,让他成为了大家庭中的杰出成员,被誉为“武生的灵魂”。
这样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在古老而又辉煌的历史长河里,或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人间烟火之中,都有一位武生的身影永远留下痕迹——那就是马少良。在这个庆祝上海京劇院建院45周年的大日子里,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精彩纷呈,让我们一起沉浸于这段传奇般的人生旅途,一起欣赏那些无可替代的情感深度,为我们的艺术世界增添一抹亮丽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