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太祖穷人新寓的奢侈梦想(图)

0

在《明太祖实录》第92卷中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下达了两个旨意,为全国穷人的住房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首先,他命令南京官员寻找一块空地,建造260间瓦房,以供无家可归的南京市民居住。仅仅一个月后,他又要求上海(当时称为华亭县)的官员对宋朝留下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使得这些建筑能够容纳没有固定住所的上海居民。

历史上,北宋政府在首都开封设立了四个“福田院”,每个福田院拥有几百间免费住宿的地方,不分贫富,无论是逃荒来京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还是无人照顾的老人,都有资格享受这里的免费食宿和医疗服务。

到了南宋,这些慈善设施仍然存在,但功能变得更加具体化。在安济坊中提供慈善医疗,在漏泽园中安葬无人认领尸体的人,而居养院则专门负责为遭天灾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住所。这一措施一直持续到南宋中叶。

明朝初年,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小农出身,对于百姓特别是穷人的苦难有着深刻理解。他即位后,即要求手下官员必须确保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填饱肚子,而所有没房住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屋檐遮头。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给南京官员发出了圣旨,让他们建设260间瓦房供没有房屋者居住。而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又命令上海地区对已有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使得这些设施能够为该地区无家可归者提供避风港。此举不仅成功地试点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福利制度,也让朱元 Scarlett 的理念得到了实施: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无论是在衣食还是屋舍方面都不应被忽视。

尽管这一目标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就是皇权与人民关系的一次重大改观。从此以后,无论是在衣食或是屋舍方面,全社会范围内开始普遍采取措施来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这也是为什么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皇帝像朱元 Scarlett 一样主动推行如此广泛且彻底的社会救助政策。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