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高启,这位被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文学巨匠,却遭遇了惨淡的命运。在清代学者赵翼笔下的《瓯北诗话》中,他甚至被赞誉为“明开国诗人第一”。然而,高启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因一篇上梁文,被误解成对朱元璋进行讽刺,最终遭到了腰斩之刑。
作为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富贵家庭的高启,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聪颖过目且记忆力惊人。他的才华与智慧让他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列为明初四杰。他不仅文学造诣深厚,更是一位政治家和官员,但他的仕途生涯并不顺遂。
元朝末年,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一些势力如张士诚率领的吴地起义军崭露头角。当时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礼便招揽人才,并请来才华横溢的十六岁少年高启作为幕僚。尽管后来高启离开官场隐居于青丘,但当洪武三年朱元璋建明统一天下后,请他出任户部右侍郎时,他坚辞不受。这也导致了朱元璋对他的怨恨,因为早先曾入仕途而拒绝再次入朝服役,对这位有才华但态度独立的人物产生了疑虑。
更何况,当时朱元璋多疑慎重,对任何可能威胁自己权力的言论都格外敏感。一首简单而平常的小诗《题宫女图》中的“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似乎只是闲散之作,与其日后的命运无关。但是朱元璋却将其视作挖苦自己的讽刺,而这成为了日后高启惨烈结局的一部分原因之一。
最终,在魏观修建新知府治所时,请到高启写上梁文,其中包含了引发争议的话语:“龙盘虎踞”,直接触犯了朱元璋的心思。虽然这是一个误会,但它却成为了一道致命的一击,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生,以错误理解和偏见结束。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文人的生活,也充满挑战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