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晓岚笔下的《菜人》中,一个古语跳出了文字的边界:“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当崇祯末年的河南和山东遭遇蝗灾与旱灾时,社会的脆弱如同草根树皮被吃干净,一切都显得无比荒凉。人们为了生存,不惜将妇女、儿童绑卖市场,被称作“菜人”。屠户们以此赚取金钱,就像宰杀牛羊一般,无情无义。
记载中,有个姓周的年轻人,在河北献县一家饭店里尝试了这样的食物。当老板宣布肉品售罄,他拖出两个女子到厨房,将其中一个女人的胳膊砍下,以供客人享用。这段血腥历史虽仅是笔记中的故事,但它反映了漫长历史长河中真实发生过的人类悲剧。
学者摩罗在其著作《因幸福而哭泣》中,也曾探讨过这种吃人的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和史料中,这种以同类为食的情况并不罕见。就连孙二娘夫妇开设的人肉包子店,并非只限于饥荒时期,而是从北宋至南宋经济状况较差时期开始出现。
宋代文士庄绰在《鸡肋编》里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自靖康丙午岁(1126年),金狄乱华,六七年间……人肉之价贱于犬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两脚羊”,指的是这些被迫成为食物的人们。
据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是以吃人的方式维持军队生活。他率军围困陈州三百多天期间,用活俘虏作为粮食,即使这意味着每天有千百计的人命落地。而且,他们还使用石磨来碎骨骼,以便更好地消化这些“人类食品”。
生存于恐怖时代,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是一种不幸。在饥饿和恐慌驱使下,每个人都可能沦为弱势群体,最终成为他人的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失去的是尊严,是价值观念,即便他们面对死亡也不再发出一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