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轻的时候,听说过郑桓公的故事,但史籍中的记载多有分歧。据说,他是周厉王之子,或者是周宣王异母弟、同母弟,甚至还有说法认为他是周宣王之子。在这三种说法中,最为可信的是第一种,即他是周厉王之子,这一版本最为普遍接受。
关于郑桓公的早年经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上刻有铭文,这个铭文详细记录了郑桓公的早期事迹。他曾率领军队抵抗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这大约发生在前812年至前806年之间。
后来,周宣王将土地赐予他的兄弟郑桓公,以建立郑国。最初,郑桓公居住于棫林(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又迁移到拾地。在治理国家期间,他颇具政绩,因此深受民心所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桓公担任司徒,并被任命为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的人物。在这一角色下,他对百姓进行安抚与协助,与民共苦,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心意。《诗经》中的《缁衣》,据说正是为了赞扬他的功绩而创作出来的。
然而,当时期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加上周幽王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而重用奸臣虢石父,使得百姓怨愤日益增强。此外,由于诸侯们也开始有叛离之心,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因此,面对这种形势发展趋势,以及内外交困的情况下, 郑桓公决定另谋出路,为自己打算退路。
有一天,他询问掌管国史典籍太史伯:“现在我们面临如此多变故,我该如何逃生?”太史伯回答:“只有洛河以东、黄河及济水以南的地方可以作为避难所。” 郑桓公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建议?太史伯解释道:“那些地方邻近东虢国和郐国,它们的地主贪婪好利,不亲附百姓。而你身为司徒,被众人爱戴,如果请求这些地方居住,那么东虢、郐两位君主看到你在掌权,将轻易分给你土地。如果真的居住那儿,那些地区的人都将成为你的臣民。”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郑桓 公决定前往南方,即长江流域一带。这一点得到太史伯的大力支持,因为根据历史记载,上古祝融氏家族就在那里,有其显赫成就,而今楚国正是在这个家族后裔兴起。而且,就像先前的讨论那样,只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无疑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地位。但遗憾的是,该计划并未如愿实行,因为很快就遭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危机:
当时申侯因女儿被废黜而立褒姒为新皇后的事引起了申侯巨大的不满,所以联合其他国家攻击镐京杀害了周幽王,并同时夺去了我的性命。我虽然死去,但我的儿子掘突继承了我的位置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武公,让我们的国家继续繁荣昌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