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试图为全国穷人盖房的皇帝(图)
在《元朝灭亡真相》这本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住房保障的故事。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南京官员,在空闲土地上建造260间瓦房,为没有住所的人提供居住空间。仅仅一个月后,他又命令上海(当时称华亭县)的官员对宋朝留下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使无家可归的上海民众得以安置。这两项措施体现了明初政府对于解决贫困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决心。
北宋时期,首都开封设立了四个“福田院”,每个福田院拥有几百间免费宿舍,不分贫富,无论是逃荒来京的流民、赤贫市民或无人照顾的老人,都能享有免费住宿和食物。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慈善医疗、安葬无主尸体以及提供长期居所给灾难受害者和乞丐的地方,如安济坊、漏泽园等,这些设施直到南宋中叶才逐渐消失。
明朝则做出了更为全面的努力。在那个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时候,一切似乎都可以变得完美无瑕。但这种理想主义也带来了实践中的困难。朱元璋要求手下官员确保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吃饱肚子,而所有没房住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当他知道地方官执行这一政策遇到了困难时,他依然坚持不懈,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一名小农出身并且经历过苦难后的责任。
《明太祖实录》第92卷记载了这一过程,其中提到洪武七年的两个圣旨,以及随后的执行情况。而第93卷则详细记录了朱元璋进一步扩大这一政策,让中央官员将其推广至全国各地,让那些没有衣穿、食饱的人得到救助,并让他们获得房屋。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强调,如果地方官无法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他们就是不忠于他的臣子。
尽管这些目标可能超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但它反映了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大型国家干预与福利社会实验。正如历史学家们指出的那样,没有其他任何中国古代皇帝曾经如此积极地推动这样一个全面性的福利项目。因此,我们可以说,即便是在追求完美愿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的情况下,朱元璋仍旧是一位试图为全国穷人盖房子的皇帝,这一事迹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图片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