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元朝与明朝并肩而立,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衰败。然而,在这两大王朝之间,有一段颇为特殊的历史篇章,那就是明朝那些敢于骂死皇帝的大臣们。
万历皇帝,明朝的一位仁君,他推崇言官制度,让大臣们可以自由地提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都可以说出来,不怕得罪皇帝。但这个制度带来的却是一种极端的言论自由,即便是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
因此,大臣们往往只知道如何用尽耸人听闻之能事来争取个人利益,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凭借刻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高拱等人的名字,就因为这些言官而声名狼藉。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都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这样做好像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万历皇帝30年怠政,被称为“六不做”,表现出了他的懒惰和无作为,但这也正是被这些言官所诽谤。这群语言尖酸刻薄的人,用他们的话语将万历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简直是一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人物。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谏,而是在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侵害名誉,但最终万历只给予雒于仁革职处分,没有进一步严厉措施。
从那以后,对于这种群狼式围攻和暴风雨式批评,无端指责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而对于那些能够忍受这样的待遇,却又不能改变国运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只能选择沉默或逃避,最终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最终走向灭亡。清军入关后,小明王 朝虽然还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半壁江山,但由于内部矛盾加剧,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失去民族独立自主权利的情况发生。
孔子曾经说过:“苛政猛于虎也!”在明朝,这些言官就像是“苛政猛于虎”。他们以其尖酸刻薄的话语对抗着每一个试图改变现状的人,并且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免遭他们攻击。而勇敢反对腐败与弊政本应是一件好事,但当它变成了扭曲进谏本意的一种手段时,便可能严重干扰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这也是我们今天应该深思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