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两汉和魏晋时期,有着一批杰出的文化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人的生平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他们受授师承的情况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王袆先祖王彦超,是五代吴越国钱镠任越州节度使时移居会稽(今绍兴)的义乌县凤林乡。随着子孙们逐渐增多,这片土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天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王袆祖父王炎泽,以其致力于经籍、业从朱子的理学而闻名,他曾任东阳、常山教谕,并曾担任石峡书院山长,因善教而受到尊敬,被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则是一位高洁且有远见的人物,他对经史研究有很高的造诣,也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后来又成为常山教谕。他生育三个儿子——王裕、王袆、以及最小的一个叫补的孩子,其中他排行第三的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人物,名字叫做“蔽膝”,即围裙。在那个时代用兽皮制作成品,然后改用布帛制成,这种传统也就被称作“蔽膝”。这种命名其实是为了保留古老传统。
黄溍认为不能将这位年轻人与一般同辈相提并论,所以他虽然不是他的老师,却以同道相待。而当黄溍需要撰写文章或解答疑难时,他总是直接找上门咨询。这让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一点,不仅欣赏他的文章,还视如珍宝。而文名逐渐扩散,与宋濂齐名,在北上的京城中也享有盛誉。
然而,当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的时候,面对朝廷内外的一系列问题,如选将、择相等问题,上书给朝廷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却遭到冷遇。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文风流畅但终究没有得到重视。不过,由于看重他的才华,一些官员推荐他到国史馆工作,但无疾而终。
之后,在京都期间,他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并游历了许多地方,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因此他的才思更加丰富。但随着战乱加剧,他决定返回故乡继续著书立说,让自己的学问能够传递下去。
回到家乡以后,隐居青岩傅地区,那里充满了自然之美——青岩傅是一个崇山峻岭的地方,有双涧清流,以及四周环绕的大树,这里的气息清新,而且空气宜人。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三间房子,用来藏书读书写作。这段时间里,他撰写了《青岩山居记》以及《卮言》等作品,其中《卮言》是一本语录式著作,每个段落都是精炼简洁却蕴含深意,可以作为治国安邦的话语指引。
最终,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朱元璋征聘他出山担任中书分省掾吏,因为觉得他的才能应该被发挥出来,最终使得他能参与到国家事务中去,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