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唐朝在当时世界排第几可能是半步皇帝吧毕竟不及隋炀帝的广袤大志但也未尝不是一份独特的历史风采

0

唐朝在当时世界排第几?这问题其实并不难,至少在幽默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半步皇帝”吧。毕竟不及隋炀帝的广袤大志,但也未尝不是一份独特的历史风采。

你知道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王朝。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出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

因此,明代言官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他们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看看明朝的名臣,都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都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说罢职;罢职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看起来好像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水平。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其原因。在万历皇帝30年怠政期间,他表现出了所谓“六不做”,即郊庙祭祀无从谈起,不进行政务,无视奏章,不见臣子,不批复奏章,对国事漠然置之。这一切都让那些敢于进谏的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他的批评和反对。而万历最后给出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即便如此,那些口无遮蔽的人依旧不断地进行无端谩骂,他们甚至能够用这种方式成就自己的名字和声望。

从那以后,这种群狼式围攻或暴风雨式攻击,使得皇帝没了脾气,只好装聋子不理睬。但那些敢于这样做的大臣,却常常得到比普通人的更好的待遇,有时候连革职都不会受-touch!万历选择沉默,并选择躲避,“六不做”,任由他们去说他。他是在一个充满争议与讥讽的地方工作,而且这样的环境似乎影响到了整个国家机器运行的一致性,有时候干净利落的人物会因其尖锐的话语而被除掉。大明怎么才能继续前进?

孔子曾经说:“苛政猛于虎!”但是在这个时代里,那些勇于进谏者却成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地,因为他们开始逐渐扭曲了原有的进谏意图,最终成为了一股严重干扰国家正常运作力量。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一种平衡,让我们的声音既能够被听到,又不会导致混乱呢?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