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出身书香门第,其祖先自十二世族祖王固开始,便以道学(理学)为传家之宝。直至其祖父王炎泽时,又得朱熹的道学之传。朱熹在宋室南渡后,与金华吕祖谦并起,为当时大儒。朱熹的道学传至闽县黄榦、义乌徐侨,再由徐侨传至本县叶由庚,叶由庚又传至王袆的祖父,最后从黄溍到宋濂、王袆。
在青岩山居期间,受授师承的经历使得王袆深觉于心不安,他愧对往哲先贤,因此奋然继承了吕祖谦未竟之志,从汉征和四年开始续编《大事记》,终于修成100卷。在此基础上,他又删其琐碎,存其大要,成《丛录》一书,该书论述《易》、《书》、《诗》、《礼》、《春秋》及其诸子百家的渊源流注,是为学者所称道。
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卮言》,该书为语录式,每段寥寥数语,但对治国安邦、处身涉世无不钩玄提要,对后人影响深远,如其中一段写道:“千古在前,千古在后,我身处其间,一百年顷刻耳。奈何前承千古,而后垂千古乎?亦日:自致于不朽焉耳矣。不朽之道奈何?日: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朱元璋率军来到婺州城下,并被告知有名士王 袆隐居青岩山中。当时群臣认为区区百里的县令之职,由如此才华横溢的人物担当,不免小用大才。但朱元璋却看重他,将他任命为中书分省掾吏,并安排置左右谋论要事。
综观来看,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政治参与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轮廓。他虽未能直接参与朝政,却通过文笔与智慧,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留下了一片片坚不可摧的心灵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