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造诣,因此任法融在父亲影响下,也读了不少儒家四书,并且接触到了佛、道教经典。
1943年,任法融7岁时进入乡塾学习,当时他对书籍充满了热情。在1950年的14岁那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家中自学农业技术和阅读儒家的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任法融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
1952年,他19岁的时候来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那里山清水秀,又有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得道的地方。他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并决定留下来学习。经过监院同意,他与当地道士一起生活,一边帮助他们干农活,一边借阅道书。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决定入行。
任法融拜师王嗣林道长,是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他虽然精通斋醮等仪式,但却并不愿意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经忏道士。他认为,只要能修炼体内真气延寿益身,就已经达到了修真的目的。此外,还能了解宇宙运行规律和万物消长之理,这对于个人及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从1955到1958年间,任法融利用休息时间认真研读《 道德经》、《南华子》、《四品》、《阴符経》等重要文献。他认为这些书籍蕴含深邃的哲理,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而且对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也有助于推动。
后来,任法融离开龙门洞,在楼观台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还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的五经,以便打好治学基础。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任法融成为了一个既懂得儒学又擅长道家的专家。
1978年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再次恢复了楼观台作为独立管理的古老寺庙。当时他担负起筹集资金维修寺庙以及招工重建任务,同时依然抽空进行《道德经》的注释工作。在1986-1987年的冬季,他完成了一部新的注释版本,该版本后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这本注释以其独特性质受到广泛赞誉,即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与经验,以及数千年的正统观点,将《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进行高度概括,对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及宇宙论等方面作出了深刻而浅显易懂解释。
除了这本注释之外,任法融还撰写过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关于黄帝阴符經與素書以及周易參同契的解釋作品。这份热情使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声誉,被选为中国政协委员并担任相关职务。此外,由于其爱国爱教精神、虔诚信仰以及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使得他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尊敬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