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务农之家。幼时丧父,弟兄三人,他是最小的。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对儒学颇有造诣,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也通读了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塾读书,1950年14岁因家庭困难废学,在家习农事并自我教育儒家四书。
1952年3月,当任法融19岁时,他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游览。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朴素善良的道士,他们勤于道家的修行,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间便借阅道书。这段经历让他对道教产生了信念,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他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习。王嗣林 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是一位精通科仪的高级者。但任法融并不愿终身作经忏的一名他认为经韵仅是表达仪式的一种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真体内延年的哲理和穷宇宙造化源明万类消长之理。他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阴符经》、《素书》等上。
从1955至1958年间,他利用休息时间细读这些文献,并深感获益匪浅。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全国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此后他离开龙门洞,在楼观台挂单,并认梁宗和作为师傅,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左传》、《尚书》、《易经》,并且对《太极图》的纵横两个方面以及微观宏观两个领域进行研究。
1964至1966年间,任法融研读60余家的注释版本《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这大幅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使他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文。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寺庙被占用,大部分僧侣遣散,但任法融仍坚持在楼观台与同伴垦荒种地谋生,同时继续研究《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及其他相关文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切逐渐正常化。19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策导向变化,当局开始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并恢复一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如楼观台。当时任法融担负筹集资金、招工维修任务,以及管理宫殿房舍的事务。他虽然忙碌但仍然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注释工作,最终完成了一部名叫《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的著作,该作品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其他几部著作,如周易参同契释义等都已出版。
除了文学创作以外,任法融还是一个风水专家,与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是好友。他也是一位政治人物,被选为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直到2005年当选中国道协会会长兼职院长。此外,还曾多次出现在世界各地讲学,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