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在他的外祖父影响下,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儒学,并且经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1943年入乡塾读书至1950年,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从事农业工作并自学儒家四书。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洞游览,深受其清幽环境和道士们朴素善良、勤于道家的生活态度所吸引。他在这里留居,并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学习道教。
随后,他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读《道德经》、《南华》、《四品》、《阴符》、《素书》等道教经书上。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修习了斋醮法事,还对《左传》、《尚书》、《易经》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64-1966年间,任法融致力于研读《道藏精华录》,大幅拓宽了知识视野,对《道德经》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他31岁,在楼观台与其他几位同伴垦荒种地,以此谋生。他坚持对《道德经》的研究,不放弃信仰,而是在十年的艰苦中,更深刻体会到了世间之艰辛和人生的困境,最终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注释《 道德经 》。
1978年之后,一系列政策变革使得中国宗教自由得到恢复。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担负起筹集资金、招工维修楼观台的事务,同时利用闲暇时间继续注释《 道德 经 》。经过5年的努力,他完成了一部新注释本,这部作品后来被出版发行,并受到广泛赞誉。
1985-1992年间,被推选为多个职位,其中包括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的朋友,以及陕西省及全国多个组织中的高级职位。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政协委员和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著名艺术家兼文化专家,其字迹如其人——简洁、大方,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哲理内涵。他的一些作品能够透露出他宽广的心胸以及普济众生的精神,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万物深刻理解的人生态度。这份无为而治的大智慧,是他在笔墨之间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而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以其纯粹的情感流露著称,不求名利,只追求内心的满足与提升。这正是“清静恬淡”的写照,也体现了“柔弱不争”与“无为有为”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