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子思接受了曾参的教导,这个曾参是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传授给他的就是孔子的学说,而后来,子思又将这些学说传授给了孟子。因此,人们把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这个“道统”的传承中,子思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他的生平,有一段记载指出他在六十二岁时去世,但这显然有误,因为根据史料分析,他应该是在八十二岁才逝世的。这可能与他父亲孔鲤早逝有关,因为如果我们假设两人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大,那么当时的时间计算可能会出现偏差。不过,由于历史上的许多记录都很难避免错误,我们只能依靠那些最可靠的资料来推测。
作为儒家学派发展史上的一员重要人物, 子思不仅继承了中庸之道这一核心理念,而且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心性论。他所著作《中庸》被收入《礼记》,至今仍广为流传。在这部作品中,他强调了天命对于人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观点: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率性行事。
尽管《中庸》的作者没有明确表达“性善”这一观点,但实际上,它们倾向于认为人类本质是好的。这一点也是孟子的性善论的一个先声。在哲学史上,《中庸》被看作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也成为了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一部分。而它强调的是素以其位而行,不愿求外,这样的态度也反映出一种消解矛盾、顺从自然法则的心理状态。
自古以来,《中庸》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经典文本,在不同的朝代里,都有人进行注释和阐述,最著名的是南宋朱熹所写的注释。此后,《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就成为了中国士绔必读之书,而朱熹的大作则成为文化界人士感受深刻的情感体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