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接受了曾参的教导,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传授给孟子。因此,他在“道统”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子思的年龄,但关于他的确切生卒年份存在误差。考虑到他父亲孔鲤早逝,而与孔子的时代相当,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年代。此外,由于他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宋徽宗时期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在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尊称他为“述圣”。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德行和行为准则的论点。这部作品认为人的贫富、国家兴衰都受天命所定,只要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反应这些变化,就能达到道。这一观点强调修养和道德行为,并且举出了几个理想化的人物,如文王、武王和孔子,他们因为遵循一定原则而得到了尊崇。
《中庸》的作者特别提到了孔子,说他是尧舜之祖,以文武之德治国,上合天下之正义,下顺民心之自然。这反映出儒家的存养之功极力推崇,并将其神化。根据这部作品,君子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日常开始,不应过度追求远大的目标或高贵的地位,而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从而实现个人的完善。
此外,《中庸》还讨论了性格本质的问题,它主张人们应当尽己所有,让自己的本性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融入宇宙中的万物。而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孟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儒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汉代就已经有单行本及解释问世,而南北朝时期,有多种注释书籍出版,如戴颙的《礼记中庸传》,梁武帝撰写的《中庸讲疏》,以及私人编纂的《制旨中庸义》等。然而,这些文献随时间流失。但是朱熹在南宋期间,将《中庸》与其他三个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撰写了一套详细注解,使得这四部经典流传至今,被视作必读书籍之一,其注解也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人文学术宝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