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国学大师,以其智慧如同指南针,引领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方向。墨子名翟,小邾国(滕州市木石镇)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曾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在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不计较封地与爵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抱负和主张。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的主要贡献是在直接感觉经验中寻找知识真理的标准。他提出了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意味着要从历史上的圣明统治者的做法出发,从大家共同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中获得真理,并通过对刑罚制度及其效果进行检验来判断这些真理是否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尽管如此,一些内在矛盾也存在。在世界观中,他既强调了人的力量,也承认了天志和鬼神的作用。这导致了一种看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复杂性格化的人类主义思想,使得他倡导的人力与天志并重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运用逻辑推论建立或论证伦理思想。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无明其故也”,并把没有理由服从有理由作为辩论原则。此外,他善用类推揭露论敌自相矛盾,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继承发展提供了合理因素,同时也被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利用。
总结来说,对於研究先秦哲學史尤為重要的是對於《墨子》這部著作進行深入探討,因為它不僅是研究國內外儒學與道家的主要來源,更是理解先秦時期政治哲學與社會倫理觀念發展的一個窗口。此外,由於《尚同》、《兼愛》、《非攻》等篇章中的語句簡潔而富含哲思,因此可以說,《墨子的文學作品雖然流傳已久,但仍具有不可磨滅的心靈魅力》,值得我們繼續探索與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