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初次见到陈受宜,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微卷的头发与得体的格子连衣裙构成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风景。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后,她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展开了研究生涯,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深造。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在六十年的辛勤耕耘中,陈受宜荣获众多奖项,包括1990年的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
她的父亲陈世骧,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对抗美军飞机撒布带菌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的领导者。他坚守科学报国信念,对陈受宜有着深远影响,使她养成爱国奉献的心志。在美国访学期间,陈受宜牢记父母教诲,不忘祖国而努力工作,为师生留下良好印象。她也将这份心志传递给学生们,让他们积极前行、执着坚守。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 陈受宜致力于实事求是崇实干,以言传身教方式培养学生。她的课题组追求勤奋求实,无慵懒松散之言,而只有勇往直前的追求。通过她的谆谆教导,每位学生都能融入科研氛围,在感兴趣方向勇敢探索。
在成为遗传所常务副所长后,面对新的挑战,她回忆母亲的话:“权力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她引领团队将目标定向基因组研究,在缺乏人才、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情况下,与杨焕明等人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将中国纳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注册,一举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
公私分明重平等,是陈受易的人格魅力之一。她从未占用公家的便利物资,更未搞特殊化,只愿为他人提供帮助。无论身份位置,都认为自己应该保持平等,从不自我膨胀。这一点源自父亲关于“人生而平等,不管坐到什么位置,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的教育理念,使她终身受益。
每天骑40多年的自行车上班,没有让个人需求介入工作决策过程,只注重集思广益以做出更合理决定。这份简单而高尚的情操,在今天仍然感动着她的师生和同行。而80岁高龄的她依然如同年轻时一样,对待科学充满热情,不知疲倦地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瞄准科学上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潜下心来攻克难关”的理想。(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