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他从微生物中找到了水污染的克星。周少奇,这位贵州科学院副院长,以他的跨学科背景和创新思维,打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他不仅将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还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了最高科学技术奖。
周少奇的故事起源于他对哲学和历史的兴趣,从本科到博士后,他横跨了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几大专业。1996年,他前往香港大学进行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环境污染与治理,但也通过实验入门,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早在8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排放量增加,但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低且需要化学药剂。面对这一难题,周少奇灵光一闪,将微生物催生反应与古代美酒琼浆制作相结合,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坚信,将之前所学应用到环境工程,可以找到突破口。
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分析,周少奇提出了“硝反硝”反应,并提出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他主动寻求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变为图纸,并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为实用主义者,周少奇认为,如果不能直接服务社会,就无法体现价值。他曾挂职至贵州省环境保护局任局长助理,在那里推广示范并产业化应用新技术。此外,在西部地区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难题上,也取得重要突破,为西部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终,当他的工作成果实现转化并服务社会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地是真正的大实验室。在这里,无论是威宁草海还是其他地方,他都以同样的热情投身于解决问题之中,用生命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