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治理水污染的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段科研之路历时20多年,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我的成就是基于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思维。
我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以科技手笔描绘美丽中国。作为理工男,我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感兴趣,并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
1996年,在香港大学完成环境生物技术方向博士后研究,我自行学习环境污染与治理概念,一边看教材,一边进行实验,很快入门。早在80年代,当我国工业化加速时,我注意到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导致的污水排放问题。我发现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且依赖化学药剂,这促使我寻找新的方法。
通过跨学科背景,我灵光一闪,将微生物应用于环境工程解决方案。我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中发现硝反硝反应,为厌氧氨氧化反应提供理论基础。1998年提出了电子计量理论并获得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及系统计量模型,为120余年的难题找到答案。此后10年内不断深入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面对质疑与困难,不畏吃闭门羹,我主动合作设计院企业,以图纸形式将理论转变为实用技术,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选。
对于一个实用主义者来说,如若不能直接服务社会,便无法体现其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有生命力。”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走出书斋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贵州工作期间,对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资源化技巧提出创新方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其重要突破为西部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而威宁草海危机时期,他带领团队提出创新方案成功拯救濒临消失的大湖,使得这片高原淡水湖再次恢复碧波荡漾,让他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