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治理水污染的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段科研之路历时20多年,从未有过放弃。我的名字是周少奇,是一位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以科技之手,绘制美丽中国。
跨学科研究启发了我的灵感。就像钱学森提到的那样,他在年轻时既学习理工课又画画和音乐,这种艺术修养帮助他形成创新思维。我也是这样,从中学时代起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再到本科至博士后阶段,我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成为环境工程第一位博士后。
1996年,我在香港大学进行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环境污染与治理入门,一边看书一边实验,一步步深入。在80年代,当我注意到工业化进程导致的环境问题时,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量增加,但传统方法处理效率低下,便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跨学科背景,我发现微生物可以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以硝氮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就是“硝反硝”反应,但由于没有相关文献,被遗忘10多年。但这并没有阻挡我继续探索,最终提出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并获得了一系列计量方程和系统模型,为120余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面对质疑,我主动寻求设计院与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并取得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选。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价值在于实际服务社会。如果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就无法体现其价值。我曾经挂职任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助理,在85个县市区推广示范产业化应用,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至西部地区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都展现出了我的贡献。在威宁草海的治理中,也是我功不可没的一部分,对大地上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实验室里的思考成果实现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