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艺术生涯概述
郑玉,字子美,出生于元朝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在徽州歙县郑村度过了自己的生命旅程。他的逝世发生在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六十一年的足迹。自幼聪明好学,他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他不断探索。在长大后,他深谙六经之道,更是春秋之间奥秘的通晓者。他曾担任乡里的教师,门下的弟子众多,被尊称为师山先生,在当地创办了一所书院以供学习。
郑玉有一段隐居生活,在东南地区的一座名叫覆船山的地方建立了草堂,隐居十余载。在至正时期,他被征召到翰林待制一职,并担任奏议大夫,但因疾病辞去官职,以著作为终日之事。当明军到来,他拒绝投降,最终选择自缢而死。
他的作品包括八卷《师山文集》和五卷遗文,以及周易注释、春秋经传阙疑等,这些都得到了《四库总目》的记载。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们的敬仰,他们受业于他竟然连住宿的地方也无法容纳,因此设立了一所书院作为学习场所。
尽管不擅长雕刻文章,但他的文字风格却令人赞赏,与虞世基、揭披等前辈齐名。至正十四年,当他被授予翰林待制时,就已经有赐予其尊贵名称币的安排,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前往接受。这之后不久,即至正十七年,当明太祖进兵徽州时,守将准备派遣使者请他出面,而郑玉则表示自己不会效忠两位皇帝,从北方向着守将再拜,然后选择自尽身亡。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
学术界对他评价极高,将其尊称为师山先生,其作品集中收录有《师山集》。同郡中的另一位文学家程以文曾赞扬他的文章精妙无比,使人见道明。而且,由于卓越的心智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他能够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这就是郑玉这位中国元曲四大家代表人物的一生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