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明朝时期,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古代大学毕业生 “包当官”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 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 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与此同时,“南大”和 “北大”的故事也逐渐浮现。在那样的时代,“包当官”的高门望族们,将孩子送进这些名校,是为了确保家族荣耀与权力的延续,而非仅仅为了教育本身。
试想,那时候,如果能轻松地用金钱换取一份更稳固的地位,不但家境显赫,更能保障未来无忧,那对于那些希望在仕途上崭露头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当年的文凭并不是现在这样简单拥有,它承载着更多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大旗。
朱祁钰首开了这一先河,他主张实施以粮食或马匹为交易媒介来购买招生的政策。这一政策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被正式推行,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每个省份都设立自己的招生标准,但总体而言,大致保持了一个统一价格体系,使得这个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化。
据《明史·食货志二》记载,要想获得国子监入学资格,可以需要最高800石米,最低300石米,一般情况下每年的赞助费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100石米左右。如果只想要旁听或者插班,则可以享受优惠价,有时候甚至只要20匹马就能拿到一个指标。
考虑到那个时代1石米相当于120斤大米,对比今日普通商品价格,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时候花费购买这样的机会,比起今日很多家庭日常消费还要高昂。而且,这只是对那些能够支付如此高额费用才能享受到的一小部分人群,而绝大多数只能望其项背而叹息之余,也只能做好准备接受命运安排下的生活轨迹。这就是那个时代,用金钱去换取社会地位以及未来的可能性,让一些人梦寐以求,同时也让许多人的心情如同山重水复一般沉重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