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明朝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其特点就是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出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
因此,明代言官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他们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看看明朝的名臣,哪一个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都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比罢官后还要骂你,比活着还要骂死了,还要继续骂,你,这样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因此,“六不做”的万历皇帝30年怠政,被视为导致清军入关的大原因之一。大家之所以有此观点,是因为万历皇帝怠政前10年,是明朝一段辉煌时光,但突然间他开始懒惰起来,对国家事务漠然视之。这也许与那些无端谩骂有关,因为对这样的话语进行回应,无疑是一种逃避行为。
敢于直接对皇上的无端谩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是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皇帝。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谏,更像是人身攻击诽谤侵害名誉。但万历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而这种情况并不止一次发生,即使到了崇祯末年袁崇焕都遭受同样的待遇,最终被凌迟处死后依旧有人继续其“追悼”。
清军入关后的南明小王朝,有几十万军队,有半壁江山,但那些语言仍旧专注于内讧,而非面向外敌。到了这个程度,大 明只能灭亡。不过孔子曾经说过:“苛政猛于虎也!”但这句话似乎更适用于当下的情形,那些语言,如同猛虎般威胁着整个帝国,它们甚至能够让勇武的人士下台,让一个强大的帝国走向衰败。这或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平衡进谏与秩序,以确保国家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