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大师与哲学思想家,他的字是梦得,出生于洛阳(现在河南省的一部分),但他的家族原籍在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县)。他的祖先中有一个叫刘亮的人,因为跟随魏孝文帝迁移到了洛阳,所以就改姓了汉族的姓。因为避免安史之乱,他的父亲刘绪带着全家搬到了嘉兴(现在浙江省的一部分)。
19岁的时候,刘禹锡开始游学长安。他考进士之后,还考上了宏词科。在贞元十一年的时候,他又通过吏部取士科,得到太子校书这个职位,这是他踏入仕途的开始。在贞元十六年时,他进入杜佑幕下担任官职,并参与了讨伐徐州乱军的事情。在十八年时,他被调到渭南县当主簿,在十九年时,又成了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当时皇帝德宗去世,顺宗继位后,一系列改革和革新措施开始实施。刘禹锡作为屯田员外郎和判度支盐铁案,对这些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和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被称为“二王一刘一柳”,共同推动这些变革。但是在半年的时间里,这些改革就遭到了宦官和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当顺宗退位,由宪宗即位后,只过几个月,“二王一刘一柳”的成员们也都遭到了打击。其中,有人甚至被赐死。而 刘禹锡则先是被降级为连州刺史,然后又因诗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而再次受到牵连,被重新降职。
经过多次升迁和降职,最终在宝历二年的冬天,从远离首都的地方召回京城。这意味着他那漫长的流放生活终于结束。大和初期,即成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的时候,就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达出了坚韧不拔的情感。之后,他继续担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等职务。
从开成元年起,也就是公元836年以后,他转而从事闲职,比如太子宾客兼秘书监分司东都的事务。此后,又在会昌元年的某一年获得检校礼部尚书衔号。这段经历让他以“宾客”或“尚书”著称。
至于诗歌创作方面来说,白居易曾赞誉他为“诗豪”,认为他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大师。而且,在那个时代,与白居易并肩齐名的是无疑地高声宣告了他的文学地位。不仅如此,以前的记载显示,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将其著作整理成了一本名叫《四十通》的选集,其中还删减了一些作品,使它更加精致细腻,这便是最早由自己编纂并出版的选集之一——《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