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的后裔。高祖元谊,在北宋宣和年间曾任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元好问出生于七月,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在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学习,六年后即成大器。他在兴定五年(1221)中进士,但未被选用。在正大元年的第二个月,他中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授予儒林郎的官职,加上充国史院编修的职务。随后他历任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秋天,他受诏入都,先是担任尚书省掾兼左司都事,再转为员外郎。一度金朝灭亡之后,他并没有仕途上的发展,而选择以著述来存留历史自我认命;他收集了大量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甚至达到了百余万言。这部分资料在《金史》的编纂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
除了文学创作以外,元好问还完成了一部《中州集》十卷,其中附有《中州乐府》。这部作品不仅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他撰写了《壬辰杂编》,尽管这部作品已经失传,但其它多篇文章却因而流传至今。
他的诗文及词曲等各体皆工,是我国金末到元初最具成就的一位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宋与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中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从两宋过渡到金朝期间文学上的桥梁人物,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诗作尤其突出,其“丧乱诗”尤为知名;词则在当时占据一派之冠,与两宋时期的大师齐肩可观;散曲虽然数量有限,但影响力巨大,有很大的开创作用。
现存有其全集,即《全遗山先生全集》,其中包括四十卷文字和五卷乐府。此外,还有一本名为《续夷坚志》的笔记小说集,这是一部珍贵的地理文化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材料。在文学批评方面,其论语如同杜甫所做的一首绝句三十首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由于他善于收集数据,将这些信息整理成为日后的参考,因此对于研究历史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他的存在不仅是在文学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地位,也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