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0年,明朝的凤阳鼓楼在朱元璋统治下的中都城引发了社会动荡。《凤阳歌》,一首讨饭歌,在民间流传已久,其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歌曲表面上是对花鼓艺术的赞美,但实际上却隐含着对朱元璋统治的批评。
据史料记载,《凤阳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产生于明代中期。这首歌曲最初并非“讨饭歌”,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即花鼓。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而到了明代,这种艺术形式已经非常成熟。
关于《凤阳歌》和乞丐们唱诵的情况,最早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在那时,一位名叫赵翼的清人曾记述道,当时每岁冬必有来自庐州、凤阳的人来乞食,他们会唱:“家住庐州并凤陽,鳳陽原是个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一现象一直持续至今,并没有因为饥荒而改变,只是在丰收之年的冬天,也会出门要饭。
对于这首《凤阳城》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这首诗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改善和政治环境改善的心愿。在当时,由于战争和内乱导致人口锐减,而土地则被少数大地主占据,因此普通百姓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反抗或讽刺政府政策的手段,因为它暗指当地官员腐败无能,从而导致社会经济问题。
然而,无论如何,《鳳陽調》的流行与演变,对於當時社會來說具有深遠影響,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對時代背景與人民心聲的一種反映與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