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婚介机构中名声较高的往往是出生于70年代至80年代的女青年,被称为“剩女”。这些女孩可能因为忙于事业或挑剔丈夫而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这让她们的父母感到焦虑。不过,历史上嫁女儿并非易事,即使皇帝的女儿也会面临嫁人的困难。那么,明朝皇帝为何偏爱平民女婿呢?
明代有规定,大多数公主只能娶到英俊善良、品德高尚的人,不允许文武大臣之子与公主结婚。这背后原因是明朝皇帝深怕外戚干政,因为担心通过联姻手段影响朝政甚至引发权力斗争。为了避免这一风险,明朝规定不准皇家与大臣联姻。
因此,公主通常选择了寒门之家的男子,他们没有政治背景,也就不会通过婚姻来施加影响力。从洪武到崇祯时期,无论宦官如何强势干预,都未能完全消除外戚干政的问题,但至少有效地减少了这种情况。
由于宫廷和民间相隔遥远,对驸马爷了解得很少,所以如何挑选驸马成了一个难题。在缺乏科学鉴定方法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口碑推荐来确定驸马爷是否好坏。
有时候,由于宦官介入,为公主牵线搭桥的人多半是宦官。如果宦官品行端正,他会尽心尽力;如果是个小人,那么就会利用自己的权力谋私利益,这给骗子提供了机会,使得许多人试图通过贿赂宦官近臣来骗取公主的手。
这样的事件在明代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成为了历史上的奇闻。有一次,在弘治八年,有个富豪袁相向太监李广进行巨额贿赂,以求帮助自己成为一位公主的情夫。但最终被揭露出来,并被废除,让弘治皇帝陷入惊慌失措。
嘉靖六年,当永淳公主要迎娶陈钊时,却发现陈钊家族有恶疾,而且母亲曾经做过别人的小妾,这激怒了嘉靖皇帝。他取消了这场婚礼,并再次海选新的驸马,最终选择谢昭,但此人因秃顶而遭到了他的责怪。
万历十年,当永宁公主要迎娶梁邦瑞时,却发现梁邦瑞早已病重,只活了一月便去世。这一切都显示出太监们保护媒介工作并不可靠,而他们对媒介行为的掩盖和谎言则让更多悲剧发生。而这些故事也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即使是最高贵的地位,也无法保证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