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他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更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深邃的智慧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精神依然坚守在老子的哲学基础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共同构成了“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朴素辩证法的要素,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万物皆随变化律运行。他将“道”视作生前的源头,从而形成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他提倡放弃一切妄为,并否定知识以及事物间本质区别。他幻想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境界,即与天地同生成,与万物融为一体,这种相对主义倾向在他的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推崇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策略,对抗所有形式的人类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笔丰富多彩,以寓言故事形式展现出强烈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往往带有幽默讽刺意味,其影响力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深远效果。
《庄子》作为道家的经典之一,被后世奉若宝贵,其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著名篇章,而其中关于庖丁解牛的话题尤其令人津津乐道。然而,《史记》的记载显示,《庄子》的书籍内容涉及十余万言,大多以寓言形式表达,如《渔父》、《盗跖》、《胠箧》,这些作品旨在批判孔子的理论,从而彰显老子的原则。
整部《庄子》的三十三篇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在这三部分中,“内篇”中的七篇被普遍认为是由他亲自撰写;而外十五篇可能包含了他门下的合作成果或后来的弟 子们所增添的一些见解;至于杂十一篇的情形则更具复杂性,有些甚至被怀疑并非完全属于庄子的意志。这其中最能体现其哲学精髓的是《齐物论》、《逍遥游》以及大宗师等文章,它们集结了他对于宇宙奥秘探索的一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