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造诣,因此任法融在父亲影响下,也读了不少儒家四书,并对佛、道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开始入乡塾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文化。1950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家中帮助农活并自学儒家四书。这段时间里,他体格逐渐成长,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的一处道教宫观“龙门洞”参观。他被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所吸引,更听说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曾在此得道,因此心生向往。在山中他留宿数日,与居住在那里的廿多位道士相处,他们个个朴实善良、勤于修行,这使他请准监院同意留居,每日与他们一起干农活闲暇时阅读道书。
随后他正式入道,被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收为徒。王嗣林擅长斋醮经韵,但任法融却更注重修炼和探究《黄庭内景》等高深秘籍。他认为,《黄庭内景》蕴含着哲理性和实用性,不仅能让个人得到益处,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和人类幸福。
从1955至1958年间,任法融利用休息时间仔细研究《太上老君阴符经》、《素问》、《灵枢经》,自认为受益匪浅。此后,他又拜梁宗和为师,在其指导下精研儒家的五经,并且还学习了其他各种知识。
1964至1966年的两三年里,任法融花费大量时间阅读《道藏精华录》的注释,这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对《老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文革期间,当局冲击楼观台寺院,大部分建筑被占用,大部分僧侣被遣散,但29岁的任法融仍坚持在楼观台与僧侣生活并继续研究《老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局恢复正常政策,加之楼观台重新归属自己管理,由此提振起精神,1980年代初期担负起筹集资金维修寺院的事务,同时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对《老子》的新注释。这本注释作品基于古老版本“楼正本”,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脱稿,并于1988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其独到的立场和深邃见解受到广泛好评。
除了这部重要作品外, 任法融还撰写过多种其他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以及对周易中的“周易参同契”的解读等。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寺庙监院,一直致力于管理寺庙事务、培养新僧人,以及接待各类来访者等工作,以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下去。
由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虔诚信仰以及朴实无华的行为方式,使得他赢得了全国范围内广泛的人民尊敬及支持,被推选为中国国家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国家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当今中国知名传统文化专家之一,其贡献巨大,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