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任法融道长倡导中国学生体质健康回归自然生活方式

0

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务农之家。幼时丧父,弟兄三人,他是最小的。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对儒学颇有造诣,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也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塾读书,1950年14岁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慈母课读儒家四书,他的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游览,与廿多位道士相处,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便请得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借阅道书。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从师学 道。

任法融虽然习经韵,但他认为经韵只是表达仪式,是阐宣外表形式,而修真体 道延寿益身和穷宇宙造化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更有哲理性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他利用农作间隙细读《道德》、《南华》、《四品》、《阴符》、《素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他拜别师父离开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挂单,当时总理梁宗和以儒、道经籍见称赞任法融深厚阅读,但需精研儒家五经打好治学基础。于是认梁宗和为师,在其指导下学习《左传》、《尚书》及《易经》,后来又觉得儒虽渊博但仍亲近《老子》的博大宏深思想。

1964-1966年间,他认真研究《道藏精华录》,使知识视野大开,对《老子》的理解深化。在文革中他们生活困难处境危险,但他心胸豁达信仰虔诚,一直未放弃对《老子》的研究;通过这十年的艰苦,他更领悟了世事艰苦人生的困苦,从而更深地透彻了《老子的深玄妙理。他决定用义理重新注释它,并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了自己的注释版,即著名的“楼正本”。

1980年代初期,他担负募资招工维修楼观台的事务,同时利用时间继续注释 《老子》,经过五年的努力1987冬脱稿并发表。这本注释版本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当代重要的文献之一。他的另一本著作是关于黄帝阴符经与素書的一种新解释,也已出版。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作品,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等,都被收录进他的著作中。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专家易学专家的他讲授于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艺术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的人格魅力,使人们能够透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他宽广的心胸施善普济苍生的高尚情操以及卓识远见,对天地万物的人生态度与社会是非善恶的体察关照。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