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子思接受了曾参的教导,这个曾参是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传承了孔子的学说,而后又由子思向孟子传递。这使得后人将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继承和发展孔孟“道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于他的生活细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六十二岁,但关于确切的出生与去世日期则不详。他所处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他的祖父孔子的时代。尽管如此,作为儒家学派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上承中庸之道,下启心性之论,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北宋徽宗时期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元朝文宗至顺年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人们因此尊崇他为“述圣”。
在其思想方面,《孔丛子》提到他在宋国受困期间创作《中庸》,但这是否可信仍存疑问。此外,《汉书·艺文志》记录有他的二十三篇作品,但这些作品现已散失,只有《礼记》收集的一部分流传下来。而司马迁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儿童中的天才之一,不一定完全由一个人的手笔所成。
《中庸》的核心内容围绕着道德修养和人性的本质展开。他提出人的贫富、国家兴衰都受到天命的制约,每个人应该以正确方式对待这一天命,这就是行为准则——即道德原则。他举例说明了一些符合这个标准的人物,如文王、武王以及自己的老师孔 子。他强调他们必须同时具备文武双全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对于自己来说,无忧无虑的是像文王那样的君主,他们能够平衡家族内部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维护和谐社会,即便是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体现了他对存养功效极大的推崇,并且将其神化到了极限。这反映出了当时一些儒者对自己理论的地位自我吹嘘的心态。
此外,他还提倡君子的行为应从日常生活开始实践,而不是设定宏伟目标或试图超越自然界。他认为所有成就都是内在品质的事物,都源自人类固有的本性问题仅在于能否把握住这一本性来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尽力发挥自身潜能,就可以实现人性、事物甚至宇宙万象相互融合,最终达到与宇宙共生的状态。
最后,他强调不要过度追求非凡或高尚,因为这会让你离真正的人生理想更远。而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履行职责,不依赖别人,以这种方式,你不会感到怨恨,也不会埋怨天意或指责其他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顺应自然法则并通过内省找到真理的哲学立场,以及一种消解矛盾和冲突的手段。
总结来说,《中庸》的作者讲究顺应自然法则,对人的本性充满信心,并通过不断地内省来完善自己,而不是寻找外部帮助或依赖。这一观点虽然没有明言人类本性的善良,却暗示着人类具有某种潜力的美好特质,从而成为后来的孟子的性善论先驱。此外,该书还阐释了一种平衡个人位置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关系的智慧,这正如它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一样,将精神修养提升至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