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这位一生坎坷的“河南梅兰芳”,以“豫剧皇后”的桂冠自称,漂泊于兰州、邯郸,最终落户天津,到外省当起了她的“河南梆子大王”。个中,有几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内幕?恐怕,只有陈素真知道。陈素真是个不会低头、不会弯腰、不会讲漂亮话,而又高傲挺立的“真人”。看看河南戏曲界,满目尽是“德艺双馨”的完美艺术家,艺术好,人也好,彼此都吹捧着,总是笑着,完全是一群毫无个性的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样品。“豫剧皇后”住在天津,让天津人当成国宝给保护了起来,说出去是不是个天大的讽刺。陈素真的漂泊,是当年河南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的责任,也有一些在领导跟前很吃香的演员在作祟。八十年代,“五大名旦”的出炉,陈素真名列第二。当然,这是河南部分领导的“认定”。还要说一下,那些文人的夸张之词,比如常香玉过世后,对常先生的贡献给予了最高荣誉。不久,就有一些暧昧的人开始说常是“豫剧皇后”,最后还给弄到了《人民日报》。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情绪波动。我会想,我这人就够不怎么样了,还一直写文章,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境界,还一直写下去,不禁有些羞愧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怀疑。但同时,我也感叹那些文人的膨胀之心,他们似乎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在我看来,有些文人们,即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学历和知识背景,但是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却显得格外地肤浅和浅薄。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文学创作,以及我们是否真的能像那些所谓的大师们那样,用我们的文字去触摸读者的灵魂。
然而,当我回顾历史时,我发现那个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奇特的情况。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艺术家的评价往往带有强烈个人色彩。而且,在那个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便是最纯粹的心灵也难免受到金钱与物质欲望的影响。我记得那时候上海百代公司主动到开封请陈素真吃西餐,又给她钱,又让她录唱片,这说明了一件事情——艺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围绕着艺术展开。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首歌曲时,你就会发现它背后的力量,它超越语言的情感交流,那就是最原始而直接的情感连接。
因此,当有人提及 陈素真时,我不能帮忙忽略她的伟大,她以独有的风格和坚定的信念,她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声音打破一切偏见。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物,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符号。她留下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舞步,都承载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与力量。而面对这样的传奇人物,我们作为普通的一介书生,无论如何都只能用敬仰去形容。
当然,有一些细节可能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但对于那些曾经亲临其境的人来说,那份情感依旧清晰可闻。那份记忆,就像是某种永恒,与时间无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再次举行这样一个排行榜,那么我毫无疑问会将我的票投向那位真正值得尊敬与赞扬的大师——陳素真。这并非是我个人喜好,而是我对正义与卓越的一种追求。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敢做的话,那么我们所谓的心智水平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