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权交替:1644年至1673年的混沌与变迁
自明朝灭亡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1644年清军攻陷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而死。随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了北京,并在1644年10月20日成立了大顺政权。但是,这个短暂的农民政权很快就被清军消灭。
之后,一系列南明政权相继建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京、广东和福建三藩。这三个藩王——冯国璋、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曾是明朝时期的将领,在清军入关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实力,他们希望通过维护本地秩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对抗新兴的满洲统治者。
然而,这些藩王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在1659年,吴三桂背叛并与清政府达成了协议,而冯国璋和尚可喜则继续抵抗。这种内部矛盾使得南京城在1661年被荷兰人占领,最终在1662年由郑成功收复。此时,郑成功称自己为“大元帅”,实际上掌握了一定程度上的地方统治权,但他的目标是恢复明朝,不是建立新的帝国。
到了1673年,由于内部斗争以及外部压力(如鄭氏家族与康熙皇帝之间不断激烈冲突),郑成功去世,他儿子郑经继承父亲的事业,但由于缺乏父亲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最终失去了控制台湾的情形。在此期间,又有多个小型割据出现,如张煌言所领导的小西江政权等,但是这些割据都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也逐渐被清政府消除。
综上所述,从明朝灭亡到1673年的几十年间,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混乱的一段历史。各路割据、藩王及其他反抗力量试图维持或重新建立他们的地位,但最终都未能阻止中央集權国家——清帝国进一步巩固其统治。而“谁当了”这个问题,在这段时间内似乎更多的是指各方角力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