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研究所的科研探索中,师生携手共创新纪元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他的成就如同一座座山峰屹立于时代之巅。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从事测绘工作,并逐渐展现出他卓越的研究能力。
1963年大学毕业后,李德仁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在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学习,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是他解决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他博士毕业后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他的这些成就,是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可谓确凿不疑。他讲起过去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
然而,当谈及科研与创新时,无论是回忆往昔还是展望未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有两个词汇总是占据着中心位置——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
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来说,有两位导师对他的影响尤其重要。一位是王之卓,一位是阿克曼。“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他们教育我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1978年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又让他去 德国深造。在那里阿克曼赏识他的聪慧,让他“快点读”,并支持他毕业后回国工作。对两位导师有许多难忘记忆,“王之卓教授有两段话我记了一辈子。”
除了尊重学生、支持他们、关爱他们,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这是阿克曼以激励学生自主性发现学生天赋为信念所说的。而且阿克曼还建议不要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应该把最难任务交给直接拉到前沿一线去工作。因此,每个项目都是由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不断创新,不断接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看来,它们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因为它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感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家族。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80岁的时候,他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我有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或领导。” 李德仁骄傲地说。“就像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孙明源)